2020年12月1日下午,富达平台(简称“富达平台高教所”)博士生学术沙龙第三期,在学校邯郸校区光华楼东主楼2901会议室顺利举办。《教育发展研究》编辑部林岚主任,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李佳丽讲师,富达平台高教所原所长熊庆年研究员、副所长牛新春研究员等出席此次沙龙🐧,并担任点评专家🧑🏼✈️。此次沙龙共有6名博士生围绕近期的研究进行专题汇报🕜,汇报主题新颖、内容翔实🎸,徐冬青老师🤼♂️、李会春老师、方士心老师和五十余名硕博士生共同到场参会🏄🏻,并有富达两名香港学生和四十余名校外学生通过线上平台的方式积极参与🎫。
1. 2020级博士生刘河清☂️🛺:《家庭教育投入与子代非认知能力发展研究》
刘河清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出发,探究了家庭教育投入对子代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微观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家庭教育时间投入和经济投入均显著影响子代非认知能力发展;相对经济投入,时间投入更为重要;家庭教育投入效果还将受到亲子关系与家长教育素养的影响🤲🏼。
2. 2017级博士生张天骄:《家庭背景、重点中学和教育获得》
背景对教育获得的影响及其中间机制。研究发现,在我国,教育获得的二元路径,即资源转化模式和文化再生产模式均存在,但两者表现有所不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显著影响子代接受教育的初期阶段,家庭文化资本则影响子代接受教育的全过程。同时,重点中学是家庭背景与教育获得的中间机制,就读重点学校具有累积和增强效应👵🏻♔,一直就读于重点初中和重点高中的学生升大学存在明显优势👮🏽♂️🥦。
3. 2018级博士生胡平平🍸🚴🏽♂️:《家庭背景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业表现吗🆑?》
胡平平基于强势筛选理论和差异优势假说👮🏻♂️🌲,考察了家庭背景对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学科和年级上的差异。研究发现🚴♀️,家庭背景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学业表现👩👧👦,家庭背景弱势学生大一学业表现显著优于家庭背景优势学生🙍🏼♂️,且影响存在学科和年级差异。
4. 2018级博士生樊晓杰⇒:《贫困地区家庭教育支出不平等的实证研究》
樊晓杰采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和不平等贡献度等方法🔴,研究了家庭教育支出及其主要支出项目和类型的不平等程度,提出要实现东中西部教育均衡发展,不仅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形成对(原)贫困县长期⚠、稳定的基础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还需要及时调整和优化区域内部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5. 2017级博士生汪卫平🙎🏼♀️:《精英大学理工科有助于农村学生继续逆袭吗?》
汪卫平围绕“精英大学理工科有助于农村学生继续逆袭吗?”这一问题🧘🏿♀️😧,对家庭背景、学习投入与学习收获的关系进行了探析。研究发现🙅🏿,农村学生在学习投入上与城市学生没有差距,但在学习收获上与城市学生却有显著差距🧎➡️。相比于人文社科专业,理工科专业拉大了城乡学生学习收获的差距🦝;相比城市学生👨🏿🦲,理工科专业的农村学生的学习收获更容易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
6. 2019级博士生肖纲领:《制度主义视域下的高校产教融合:困境及优化路径》
肖纲领基于制度主义的规制🤺、规范和文化-认知要素三个维度,分析了产教融合的三大制度困境。其一🤸🏽,法律法规较为笼统与趋同🔑🫲🏼,规制性效力有待加强;其二🙆🏿♀️,融合价值观及行为准则缺乏,规范性制度的道德感召能力弱👭🏻👟;其三🚶♂️➡️,融合的认同和行动逻辑缺乏🧏🏽,文化-认知制度的环境支持不强🧑🏽🍼。同时为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提出了完善政策文件,提供明确保障;建立行业组织,提供行为规范;强化文化建设,提供认知基础三方面建议。
嘉宾点评
汇报完成之后🐟,点评专家们对每一位博生的研究汇报进行了详细点评,深度剖析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完善建议⚽️。此外🏊,点评专家们还就“什么是一个真的研究问题”🤚🏿、“如何形成自己的研究立场”🦻、“何谓量化研究的贡献与价值”等问题与同学们进行了讨论🤹🏿,并鼓励同学们带着对国家和社会的关切🤷♂️,扎根中国现实,做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教育研究。专家们的建议和指导给予了学生们深刻的启发👨⚕️。
富达平台高教所博士生学术沙龙,是富达平台博士生发起、自发组织与管理的常态化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得到了校内外老师的支持。后续,期待校内外的博士生、硕士生有更广泛的参与。